02|大腦是怎樣運作心智活動的?

上一篇 ,我們討論了心智活動的媒介是什麼。最終我們得到一個答案:大腦的結構可以細分到一個個神經細胞,但大腦的功能是神經細胞彼此連接實現的。

這就引出了一個更重要的問題:一個具體的心智功能,比如餓了想吃飯、睏了要睡覺,或者觸景傷情、睹物思人,它到底是怎麽在大腦中發生的?這就是我們這一講要討論的問題。

基礎思路:功能拆分

針對這個問題,一個很自然的思路就是繼續走功能細分的路線:腦的複雜功能也許可以不斷拆分,最終落實到一個個神經細胞上去,不同的神經細胞承載不同的心智功能。這方面的極致案例就是“外祖母細胞”和“鏡像神經細胞”的研究。

外祖母細胞

什麽是“外祖母細胞”呢?這裏的“外祖母”指的就是您真實的外祖母,您的外婆。

它本來是美國科學家傑羅姆·萊特文 (Jerome Lettvin) 在1969年提出的一個猜測。他認為,人腦中應該有一個或者一群特定的神經細胞,專門用來處理和他外祖母相關的各種信息,如果這些細胞死亡,這個人將喪失和他外祖母的一切心智聯繫。

這本來只是個猜想,結果在2005年,美國科學家真的在人腦中發現了這樣的細胞,它們能在看到特定人物的照片時出現強烈的電活動,甚至對這些人物的名字也有反應,而對其他同類的人物就沒有反應了。除了外祖母細胞,他們還找到了總統克林頓細胞、影星安妮斯頓細胞、籃球明星喬丹細胞等等。

很多科學家認爲,外祖母細胞的存在就證明了,不同的神經細胞確實可以單獨編碼和儲存不同的信息,比如不同的人物、知識和回憶。

鏡像神經細胞

而所謂“鏡像神經細胞”,最早是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意大利科學家在猴腦中發現的。這些神經細胞在猴子伸手抓取食物的時候會出現強烈的電活動,提示它們可能參與了運動控制。

但有意思的是,這群神經細胞不光是在猴子自己抓食物的時候會有反應,如果您,站在這隻猴子面前,也做出類似的動作,那猴腦中這群細胞也會出現類似的電活動。

換句話說,這些神經細胞能夠同時對兩種互爲“鏡像”的信號起反應:要麽是動物自己做一件事,要麽是動物觀察到別人做這件事。後來也有一些證據證明,人腦中也存在類似的鏡像神經細胞。

很多科學家認爲,鏡像神經細胞對人類心智至關重要,它讓人能夠學習其他人的行爲,理解他人行爲的意圖,甚至還參與了人自我意識和共情能力的形成。

例子:學習模仿

比如,當孩子看到大人使用筷子時,他的大腦中的鏡像神經細胞會被激活,讓他模仿這一行為。這就是為什麼孩子能夠快速學習使用工具的原因之一。

本能活動:標記綫

在今天的腦科學領域,大家普遍認爲,只有極少數生死攸關的、基於動物本能的、不太需要頻繁調整和改動的心智活動,才是通過“標記線”(labeled line)的方式工作的。比如動物餓了會進食、睏了會睡眠、遇到危險會戰鬥或逃跑,這些特殊的活動確實可以落實到具體的某一群神經細胞上。

例子:小鼠的進食實驗

小鼠的下丘腦位置有大約幾萬個細胞,饑餓的時候會被強烈地激活。2008年,美國科學家們發現,如果人爲地激活這群細胞,哪怕只激活其中的幾百個,小鼠就會開始快速進食,進食量可以達到平時的10倍左右。

您可以想像,當您感到非常餓時,大腦中的這些神經細胞也在發出強烈的信號,催促您去找食物吃。

複雜活動:群體編碼

簡單的、本能的心智活動由特定的神經細胞負責,那複雜的心智活動呢?這就要說到群體編碼(population coding)的機制了。

例子:五個神經細胞

假設某個動物的大腦只有五個神經細胞。如果按照“標記綫”理論,這個大腦最多也就能執行五個不同的功能,每個細胞代表一個。但如果我們讓這五個神經細胞作爲一個系統中的五個節點,它們可以代表大量不同的大腦狀態。

比如,五個神經細胞可以有32種不同的狀態(2的5次方),這就叫群體編碼。

例子:人類識別氣味

有研究證明,人類可以識別區分1萬億種氣味,遠遠超過了人腦全部神經細胞的總數量。這種驚人的識別能力也只有通過群體編碼才能解釋。

例子:小鼠的空間記憶

2012年,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用了一個很巧妙的方法,標記出了當小鼠處在不同籠子裏時,大腦海馬區哪些神經細胞在活動。他們發現,對應每個籠子,大約只有5%的海馬細胞被激活,不同籠子對應的細胞分佈不一樣。

更重要的是,如果小鼠在某個籠子裏被電擊懲罰,它的海馬體就會用這5%的神經細胞,記住這個特定籠子的空間信息,並且把它和危險聯繫在一起。如果在安全的籠子中重新激活這些細胞,小鼠也會立刻進入恐懼狀態。

總結

好,說到這裡,我們可以給這節課做個總結。關於心智活動是如何在大腦中開展的,有這麼兩種方式:

一種是“標記綫”方式,也就是一群特定的神經細胞控制一種本能感覺或者行為;另一種是“群體編碼”方式,大量神經細胞形成網絡來記錄和處理更複雜、更動態的信息。

兩者分別有合適的應用場景,同時它們也能協同工作。